逾三年的疫情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社會和經濟的重大事件。它不僅重新定義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,而且重塑了許多行業。因為疫情,人們的公眾交往模式、消費模式都被深刻改變。相較于疫情對商業地產帶來的短暫沖擊,這種消費習慣、消費結構的改變可能會更快地推動這個行業的變革。
對于后疫情時代,商業設計需做出哪些調整或創新以適應這種變化呢?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。
消費場景多元化
疫情肆虐期間的城市封控,使得很多人逐漸習慣于網絡消費。這種消費習慣在疫情結束之后可能還會延續。我們的實體商業因此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。在這種局面下,如何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場景才能使顧客重新回歸線下消費呢?筆者發現,有兩類消費場景將在未來成為集聚人氣的“磁石”。一類是所謂的“新型”消費空間,另一類是融合型的消費空間。新型消費空間如直播間,可能會出現在商場中,讓網紅帶貨成為商場吸納粉絲及營銷的一個手段。融合型消費空間則把不同的消費和體驗場景融合在一起,打造復合化利用的空間。如近年來業界經常提到的策展式商業設計,以及在商場中設置“營銷劇場”等等,都是比較典型的融合型消費空間的例子。
日本東京有一個Bunkitsu文喫書店,雖然只有四、五百平方米,但可以提供閱讀、學習、交流、休憩等多種功能。這里有大量的付費自習室、閱讀空間、社交會議、展覽、咖啡、沙龍等多種形態,形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場景付費模型。
流動時空
在后疫情時代,實體商業要想提升吸引力,必須在空間規劃上提高效率。因此,打造一個靈活、可規劃的流動空間組合成為一種解決方案。開放的商業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受到青睞,因為在這里,曾經受長期租約約束的固定空間可以被分割成多個空間,從而讓位于更為靈活的經營模式。
另外,商業空間的時租方式也可能成為一種流行。比如一些商業空間在不同的時間段被利用為不同的功能,早上用于瑜伽教室,晚上用于聚會活動或畫廊等。人們可以動態地來使用這些空間。
商場中未來還會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形態,如“生態穹頂、微型森林、城市農場、露天劇場、室內攀巖館、協同辦公空間、音樂場地”等。
小型模塊化設施
為爭取更多的靈活性,商業空間中可以考慮設置一些小型模塊化設施,如100~120㎡的定制空間,可以是模塊化的快閃店,孵化器式創業中心等。可根據服務需求、季節變化進行靈活布局。
可呼吸的建筑
疫情過后,人們可能會越來越關注建筑內部空間的健康性。戶外商業街在這方面會比封閉式購物中心更有優勢。但室內購物中心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,可以通過設置可開啟的頂蓋、天窗來解決自然通風問題。
另外,建筑外部的退臺、露臺、屋頂花園、戶外庭院、室外樓梯、坡道等將有更多的利用機會,比如屋頂花園可以利用為兒童游樂空間和城市農場。
社區生活圈
在疫情期間,人們的活動范圍大大減小,家及周邊社區成為最重要的活動空間。因此,如果每個社區商業未來能夠服務1公里范圍內的社區,從而構建起“15分鐘生活圈”,將有效地解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。有人設想用無人機實現最后1公里的無接觸配送方式,如果是那樣,需考慮未來社區商業在疫情期間轉換為物流配送中心的可能。
替代性護理場所
在公眾衛生事件爆發時,商場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設施,其未來應考慮緊急情況下成為替代性護理場所的可能,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較為普遍、高齡人群集中的地區可以優先考慮。商業設施可以就近服務于這些人群,而且由于大型商場的機電設備等配置條件比一般建筑要高,因此有條件暫時用作替代性護理場所。
總之,疫情時間事件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模式,未來商業空間設計將可能面臨更多的機會和挑戰。而且這種影響必將極為深遠,商業設計如何面對這一新的課題,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。
注:本文來源于網絡,內容僅作學習分享,不做商業用途,侵刪,謝謝!